拜現代科技之賜,網路無國界,想找到哪位世界冠軍的訓練課表,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馬上出現各式五花八門的訓練內容。

然而,照著冠軍課表練,你就會是冠軍嗎?

縱使土法煉鋼的訓練手段慢慢地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化的訓練系統,各界也不斷提倡阻力訓練帶來的好處,但是我們在國際體育成績有突飛猛進嗎﹖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於我的日常,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在我教課的地方,天花板有個小凸起物剛好就是跟籃框一樣高,許多來來去去的人會把這作為目標,每天拼命跳著,或是經過一輪訓練週期課表後,馬上來後測。

有天我心血來潮地也試了一下,一跳之後居然摸到了,不是炫耀自己跳得多高、或是我的訓練課表是多麼異於常人 (平時課表中非但沒有增強式訓練也沒有舉重的爆發力訓練),

那究竟是什麼呢?自己不斷的思考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能力與差異﹖並試著回想自己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經歷了什麼?

在國小時期最先接觸就是田徑→躲避球→棒球→桌球→排球→籃球,國二進入籃球校隊(當時球隊還是以玩票性質為主),

而真正學習正規籃球是在高中階段,也才算是開始邁入真正的專項化運動。

我經常開玩笑的說,現階段的能力不一定是你的訓練內容出了什麼很嚴重的錯誤,而是「錯過在對的時期,訓練應該訓練的東西」。

對於是否每項運動都該從小專項化,這是我經常會提醒班上小朋友的家長們,不要讓孩子過早從事專項化運動。

最後大家不妨可以思考看看—優秀運動員到底都在做什麼訓練?還是他們在哪個時期都經歷過相同的事情呢?

 

作者: 梁嘉華

標籤:青少年兒童體適能專項運動兒童運動平衡運動黃金期幼兒運動青少年體適能兒童運動發展體操兒童體適能統合力長高